【焦點透視】2013年LME亞洲金屬年會看點直播
2013年06月25日 17:6 14051次瀏覽 來源: 綜合媒體 分類: 重點新聞
【會議背景】
去年港交所斥巨資收購了倫敦商品交易所(LME),一度成為市場關注熱點。
6月25日,香港交易所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舉辦的LME亞洲年會在香港召開。據悉,為期一周的2013LME亞洲年會以“開拓新天”為主題,數百位全球金屬市場業(yè)界翹楚將聚首香江,探討業(yè)界最新發(fā)展動向以及亞洲區(qū)內,尤其是中國內地的機遇。會議圍繞人民幣產品、內地與香港合作探索、內地市場發(fā)展對商品前景的影響等議題做出深入探討。
【最新報道】
LME東進刺激內地商品交易國際化
LME(倫敦金屬交易所)尚在籌建的“東翼”,正被各方賦予越來越多的重任。
對于港交所而言,它是未來的盈利動力和發(fā)展平臺,對內地商品交易所而言,是其推進國際化的跳板和契機,而在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看來,這只“東翼”更重要的重擔或許是建立起成功的“香港模式”,并將香港模式推廣、復制到全球其他中國有需求的商品交易所。
“中國一直是全球金屬使用量上的創(chuàng)造者,價格上的接受者。”6月25日,李小加在香港舉行的LME年會上表示,希望收購LME能夠幫助中國接近定價中心,讓買賣雙方發(fā)揮其影響力。
而在鄭州商品交易所理事長張凡看來,從價格的接受者向制定者身份的轉變,要與國際化聯系起來。富瑞金融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qū)金屬及商品期貨主管石成虎則認為,港交所收購LME是中國商品期貨市場國際化最合適的時機,可以做出一些實際的動作。
“港交所為我們在開放上走出新路。”大連商品交易所理事長劉興強也持類似觀點,他將會與港交所在大宗商品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尋找商品交易開放的突破口,推出一個監(jiān)管、投資者、業(yè)界均能認可的方案。
望突破國際化
對于國際化的渴求,體現在每一個與會交易所代表的言語間。
“國際化流通本來就是(大宗)商品(的特質),作為規(guī)避風險的工具或者發(fā)布價格信息的平臺,不國際化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劉興強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產品舉例指,目前在交易的大豆和棕櫚油中,中國大豆進口量約占全球60%,而棕櫚油則幾乎全部是進口的,商品期貨從其本身的特點上來看不可能封閉。
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讓中國成為多種大宗商品最大的生產、消費國,也帶動了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對于國際化,境內的商品交易所也已做出一些努力。去年,大連商品交易所與20多個國家簽訂合作備忘錄,研究合約互掛等問題,但“該做的依然有很多不能做”。
“到了具體的部門,就會覺得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認為內地期貨市場歷史短,與國際市場的差距大,盡管現在境內交易所在國際上已經有一定影響力。”劉興強指出,境內外商品期貨市場仍有明顯不同,境內投資者中95%是個人投資者,5%是企業(yè),機構投資者是空白,而境外市場則以基金、投資銀行等機構投資者為主,這也難免讓監(jiān)管者擔心放開市場發(fā)展后對個人投資者會有何影響。
相比較歐美成熟的大宗商品市場,中國內地無論是交易所還是大宗商品市場都還年輕,不過,在張凡看來,這并不應該成為國際化的阻礙。
“內地市場已經具備一定的國際化基礎。”張凡認為,中國內地期貨市場從一開始就是借鑒歐美成熟市場的經驗建立起來的,在市場的組織結構、結算、交割等相關制度方面都是借鑒成熟市場通行的做法和經驗,整個市場在框架方面和成熟市場是相通的,在其他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國際化沒有必要推倒重來。“內地確實自身有一些有別于成熟市場的特殊制度安排,但這些并不構成內地期貨市場走向國際化的障礙,甚至有可能還是對成熟市場的制度豐富。”
而在境外機構看來,國際化進程中,中國內地商品期貨市場還需要面臨諸多改變。
“在國際化過程中,中國內地(商品)交易所和監(jiān)管者需要面對國際監(jiān)管者和監(jiān)管環(huán)境,要考慮如何應對國際市場環(huán)境、競爭、市場要求等,例如在收費上,內地現行的收費標準就偏高。”石成虎指出,國際化意味著自由市場和全面競爭,中國內地期貨市場在渴求國際化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如何應對新的市場要求。
內港產品互換?
“LME現在更接近上海期交所,一些新的概念、新產品可能在二者之間推出。”石成虎認為,過去無論是上海期交所還是LME的價格都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市場,某些時候,中國因素在LME價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來,但港交所收購LME之后,會有更多本土和國際投資者進入上海,令價格更有效。
石成虎認為,如果兩地產品可以互換,內地投資者就可以接觸到LME的產品,LME的產品也可能有渠道進入中國。
即便拋開LME因素的影響,內地期貨市場也在積極尋求產品創(chuàng)新。中國期貨業(yè)協會會長劉志超表示,在對中國期貨業(yè)的10年規(guī)劃中,提出了從期貨到現貨、從場內到場外和從境內到境外的發(fā)展主線,研究推動場外衍生品的發(fā)展,特別是商品衍生品。
“產品創(chuàng)新是一個交易所的發(fā)展龍頭,(鄭州商品交易所)今后在產品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一方面是拓展產品對實體經濟的覆蓋面,更多開發(fā)能源、化工產品,包括建材類產品,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開發(fā)更具有金融屬性的衍生品,商品期權等新的衍生交易工具,包括商品價差期貨、商品指數期貨等。”張凡表示。
責任編輯:曉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