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安徽省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

2014年05月19日 10:23 47419次瀏覽 來源:   分類: 政策法規(guī)


  三、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
  (一)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可供性分析
  目前我省處于工業(yè)化初期,主要消費的傳統(tǒng)礦產資源煤炭、鐵、硫、水泥用灰?guī)r等有一定的保證程度,而有色金屬及貴金屬嚴重不足;工業(yè)化中期所需的現(xiàn)代礦產資源鋁、鉀、鉻、金剛石、石油、天然氣等基本空白,錳、鎵、釩儲量有限;而工業(yè)化后期需要的新興礦產資源鈷、鍺、鉑、鈦和稀土元素等十分稀缺。因此,總體來說,我省礦產資源保證程度不高,供需形勢比較嚴峻。主要礦產供需形勢分析如下:
  1.能源礦產:能源礦產以煤炭為主(2007年石油保有資源儲量81.7萬噸,年石油煉制加工消費原油449.2萬噸,供需缺口較大)。據預測兩淮煤田煤層氣-1500米以淺資源量約為9087億立方米,其勘查與開發(fā)利用尚處于攻關階段,工業(yè)性利用仍需假以時日。
  截至2007年,我省上表煤礦區(qū)210處,保有資源儲量255.59億噸,位居全國第10位;生產原煤8556.1萬噸,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原煤消費量9025.73萬噸。按年增長率12%預測,2010年原煤設計產量可達1.5億噸,實際產量可達1.2億噸;需求量按年增長率8%預測為11370萬噸,基本供需平衡。預測2015年前消耗煤炭資源儲量10億噸,即使不新增資源儲量,到2015年仍保有儲量240億噸左右,完全滿足規(guī)劃期內對煤炭資源需求。預測全省煤炭潛在資源儲量611.55億噸,分布區(qū)域為:淮北煤田267.43億噸,約占43.73%;淮南煤田328.03億噸,約占53.64%;江南煤田16.09億噸,為2.63%。我省煤炭具可持續(xù)發(fā)展優(yōu)勢,為保障需求應加大產能。
  2.金屬礦產:我省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具有一定資源儲量和規(guī)模的礦種主要為鐵、銅,其次為鉛、鋅、金、銀、錳、鎢等。
  鐵礦:上表礦區(qū)186處,2007年保有資源儲量40.22億噸,居全國第4位;年產鐵礦石1784.6萬噸,礦石原料自給率僅為29.49%。馬鋼公司占有資源儲量15.21億噸,約占38%;未設置礦權的大中型礦產地10處,主要分布在霍邱、廬江地區(qū),資源儲量約占20億噸左右。我省對鋼鐵和鐵礦石的需求仍呈快速增長趨勢,預測“十一五”鐵礦石年均增長率為10%,2010年年產鐵礦石為2376萬噸,需求量約為4778萬噸,供需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由于“十一五”重點開發(fā)廬南、霍邱鐵礦,鐵礦資源供需矛盾將有一定程度的緩解。我省廬樅、霍邱、馬蕪等地區(qū)仍有找礦潛力,預測可發(fā)現(xiàn)大中型礦產地4-8處,新增資源儲量3.5-5億噸。2015年預測需求量為7020萬噸,年產礦石量3827萬噸,缺口仍然較大。
  銅礦:上表礦區(qū)115處,保有銅金屬儲量339.52萬噸,居全國第8位。2007年省內自產銅礦石619.13萬噸,只能滿足冶煉能力的18.97%。按年增長率8%預算,2010年年產礦石量737萬噸,需求量2894萬噸;2015年礦石產量987萬噸,需求量3873萬噸,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十五”期間銅官山、金口嶺等主要生產礦山,因資源枯竭相繼閉坑;銅官山銅礦、鳳凰山銅礦、銅山銅礦屬于資源嚴重危機礦山。冬瓜山銅礦是新開發(fā)的礦床,采礦能力為429萬噸/年,可一定程度上緩解供需壓力。
  鉛鋅:上表礦區(qū)31處,鉛保有金屬儲量44.83萬噸,2007年產礦石量26.32萬噸,自產礦石不能滿足冶煉需要,自給率僅為40%,預測2010年需求量為31.34萬噸,2015年需求量為41.95萬噸;鋅保有金屬儲量86.94萬噸,2007年產礦石量13.8萬噸,自產礦石能滿足省內冶煉需求,預測2015年需求量為22萬噸。
  金、銀:2007年,保有金金屬儲量229.24噸,年產巖金礦石量89.01萬噸。目前,相當一部分礦山面臨資源枯竭,服務年限僅有5-10年。2007年保有銀金屬儲量4675.13噸,礦山服務年限僅為5-10年,資源保證程度較低。
  3.非金屬礦產:我省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品種比較齊全,開采條件較好,經濟潛力巨大。2007年,我省水泥用灰?guī)r、方解石、硫鐵礦、凹凸棒石粘土、膨潤土、玻璃用石英巖等保有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非金屬建材礦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保證程度較高。
  硫鐵礦:保有資源儲量68652.91萬噸,位居全國第2位。2007年年產礦石39.45萬噸。預測2015年,需求量為63萬噸,資源保證程度高。
  水泥用灰?guī)r:保有資源儲量82.16億噸,位居全國第1位。目前,79.4%的資源已被占用,其中海螺集團占用資源40.86%;2007年年產礦石量6063.91萬噸。按年增長率10%預測,2015年需求量為14469萬噸。按年需求量1.2億噸計算,可采68年以上,資源保證程度高。預測潛在資源儲量1456.12億噸,接續(xù)資源實力雄厚。
  方解石:保有資源儲量4.5782億噸,位居全國第一位。目前精深加工或改性工藝得到較快發(fā)展,池州市已逐步發(fā)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活性氧化鈣、納米級碳酸鈣基地。2007年全省生產方解石礦石260.37萬噸,主要銷往省外或出口國外。預測2015年需求量為356萬噸。按年需求量300萬噸計算,可采119年,資源保證程度高。我省方解石礦資源潛力較大,僅對石臺-青陽一個成礦遠景區(qū)預測,潛在資源儲量為11.16億噸。
  凹凸棒石粘土:保有資源儲量2516.52萬噸,位居全國第2位;年產礦石量6.5萬噸,除供本省消費外,主要銷往省外。預計2015年的需求量為10萬噸,按年需求量10萬噸計算,可采250年,資源保證程度高。礦區(qū)外圍尚有找礦潛力,其潛在資源儲量為1.33億噸。
  膨潤土:保有資源儲量1.49億噸,位居全國第5位;年產礦石量15.56萬噸,產品供大于求,近60%銷往省外。預測2015年需求量25萬噸。我省膨潤土資源潛力較大,僅對蘭田-績溪一個成礦遠景區(qū)預測,其潛在資源儲量為4.5043億噸。因此,膨潤土是我省資源保證程度很高的礦種之一。
  玻璃用石英巖:保有資源儲量9140.55萬噸,位居全國第7位;年產礦石量198.31萬噸。預測2015年需求量316萬噸,按年需求量300萬噸預測,可采30年。預測我省玻璃用石英巖潛在資源儲量21.59億噸,資源潛力較大,保證程度較高。
  4、水氣礦產
  地下水:淮河以北地區(qū)年開采量為14.88億立方米,江淮丘陵地區(qū)年開采量僅為1億立方米;開發(fā)利用程度低。
  礦泉水:開發(fā)利用程度低。稀有珍貴礦泉水產于皖西北和江淮丘陵中南部,開發(fā)前景樂觀。
 ?。ǘ┑V產資源供需形勢綜合評價
  二十一世紀前30年是我國實現(xiàn)工業(yè)化進入中等發(fā)達國家的關鍵階段,包括礦產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仍然是支撐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省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將快速發(fā)展,隨著經濟總量、人口的不斷增長,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仍然呈現(xiàn)持續(xù)增長,要求不斷擴大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特別是長三角經濟區(qū)將進入工業(yè)化中期階段,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礦產資源的用量不斷增長,勢必促進我省對能源、冶金、有色、建材和化工等礦產品的開發(fā)利用。因此,從總體看,在規(guī)劃期內我省礦產資源消費總量將呈上升態(tài)勢。堅持“立足國內、擴大合作”的方針,在規(guī)劃期內我省礦產資源嚴峻的供需形勢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近年來,我省能源消費呈現(xiàn)不斷擴大的趨勢,2007年全省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原煤消費總量達到9025.73萬噸。按年增長率8%預測,2010年和2015年煤炭需求分別達到11370萬噸和16706萬噸。為此,我省提出“十一五”期間建設兩淮億噸煤炭基地,大力發(fā)展煤炭產業(yè),可望緩解我省煤炭資源供應緊張局面;同時,積極推進淮南煤層氣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充分利用國家“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工程,建成15條天然氣省內支線管道。進一步推進節(jié)能減排降耗技術,逐步推廣新能源,使天然氣、煤層氣、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地熱能等高效、清潔能源的比重有所增加。在國家產業(yè)政策指導下,對石油應鼓勵原油進口,限制成品油進口;煤炭工業(yè)要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實現(xiàn)產需平衡,加強宏觀調控,擴大出口。
  我省是金屬礦產消費大省,2007年消耗鋼鐵3180.4萬噸,金屬銅48.6萬噸,由于礦石原料供給不足,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
  我省“十一五”期間充分利用我省原材料資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鋼材短缺品種、銅材精深加工、納米粉體材料、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深加工等,努力提高礦產品附加值。2010年馬鋼力爭達到鋼產量2000萬噸,銅陵電解銅生產能力達到70萬噸,海螺集團形成1.5億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使非金屬材料產業(yè)居國內領先地位。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除部分非金屬礦產資源外,大多金屬礦產品的對外依存度將愈來愈高。
  為此,必須建立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fā)的新格局,堅持“立足國內、擴大合作”的方針,加強礦產資源勘查,持續(xù)增加礦產資源儲量;堅持有效開發(fā)利用礦產資源,實施開源節(jié)流并重;加強與省外乃至國際合作,鼓勵我省礦山企業(yè)積極參與國內和國外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利用工作,努力改善我省礦產品供需矛盾日益緊張的局面。

 

[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